中華文化上下五千年,深厚底蘊。從古至今,縱觀前后,無一處不彰顯了中華民族的錚錚骨氣。我們中華兒女對祖國的認同來自于文化的一脈相承,隨著祖國的快速發展,中國不僅在文化上有強的底蘊,在科技上更是走在世界前列。從傳統節日到高科技,雖然是兩個完全不同的領域,但每一種都表達出了人們對祖國的熱愛。咱們就拿中華民族中最為傳統的節日——中秋節和近年來高速發展的航空業來說。
中秋是每家每戶團圓的日子,也是和家人一起賞月、吃月餅、分享快樂的時候。中秋也滿載了當代人對月亮的思考。探索太空和月亮從未停止,也正是因為對月亮滿懷幻想才有了一個流傳甚廣的神話傳說。
傳說,嫦娥的丈夫后羿是一位為民除害的英雄,兩人希望能夠長生不老,永遠恩愛。于是后羿歷經千辛萬苦,向天后求得長生不老的仙藥。后羿的徒弟知道后,在八月十五這一天,趁后羿不在家的時候,要挾嫦娥交出仙藥。嫦娥被逼無奈,將仙藥一口吞下,結果立刻身輕如煙,飛上了天,從此成了長住月宮的仙女,與后羿天各一方。后羿回家知道了此事,他萬分悲痛,便在院中供上瓜果食品,寄托對嫦娥的思念。鄉親們敬重后羿與嫦娥的感情,也紛紛效仿拜月。中國人的飛天夢從此也就開始了。嫦娥也因此成了歷史上人們所認為的“飛天第一人”。
很久以前咱們的先人們就有了飛天的夢想。從家喻戶曉的神話故事的主角嫦娥,到明代萬戶的“飛天”實驗。嫦娥是人類最早的一位女“宇航員”,中國把登月計劃命名叫“嫦娥工程”,包含的就是這種感情——以“嫦娥”命名,將中華五千年的文化和先人對月亮的向往一同帶上太空。
“玉兔二號”將于2019年完成與嫦娥四號著陸器的分離,駛抵月球表面。首次實現月球背面著陸,成為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座里程碑。這下在月球上的嫦娥,就不怕再也沒有人陪伴了。嫦娥與玉兔,源自于中秋節的文化產業。“玉兔”反映了中國探月工程命名為嫦娥工程的文化淵源,與嫦娥三號“玉兔號”、嫦娥四號中繼星“鵲橋號”一脈相承,既容易為廣大群眾接受,又便于記憶和傳播,也表達的對中華文化的重視。
如今的中國日益強大,中國的文化也逐步走向世界。中秋節在國外也備受歡迎,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中秋節這一天,全國人民以及海外華人甚至國外友人一同在月亮的見證下度過美好的一天。中華文化也隨著中國國力的強盛而逐漸被世人接受。
在國家日益發展強大的今天,我們要樹立起對華夏民族的文化認同感,讓這圓圓的明月,成為我們的“心月”,照亮明天,更照亮未來。